狂禪亂象
定的目的在於消除二元對立,讓自我消融,使主體和客體間的差異消失,進入到深度的寧靜而體驗到宇宙的實相。當我們進入到這寂靜當中,一切的分別念消失。此時一切煩惱將會消失,而個人開始經驗到深刻的喜悅。



為了能夠體悟這種境界,古人發展了很多方法來習修禪定,特別是止觀的修法。止是寂止(奢摩他)-屬於定力的培養,練習將注意力維持在特定的事物上。你會發現到當你的注意力專注在某件事務上時,原本的持續注意的煩惱將會消失。就像專注在上網的人,可能會忘記自己肚子餓是一樣的道理。

觀是內觀-(毗婆奢那)觀察自己內在心靈變化,但不企圖改變或操作這些變化。而長期練習這種技術,會使人不再將腦袋中的念頭當成是自己本身。我們成為一個旁觀者,而不被那些虛妄不實的念頭牽著跑。

舉例來說,一位女子的老公外出尚未回來,但腦袋中滿是老公和別人親熱的畫面。心中怒火中燒,但實際上又知道老公不是那樣的人,但卻偏偏無法克制自己往那個方向去想,於是自己內在不停的煎熬。但當我們能夠跳脫出來,不再被這些念頭拉走,我們將可以恢復自己內在心靈的平靜。

當然禪修還有很多不同的方法,但目的都是一樣-回歸心靈的寧靜。

但是在這些方法在流傳的過程當中,有些人產生了誤解。有些人只注重技術,卻忽略了這些方法的真正內涵。也有些人在過程當中得到一些領悟,但無法落實在生活當中。

西藏有句話說:"上座是佛,下座是凡夫。"意思是指雖然在禪修的時候,有了佛的境界。但是在日常生活中,還是和凡人沒兩樣,一堆煩惱。

達摩來到中國後,一日僧眾都在靜坐,達摩拿起一塊瓦片在地上磨了起來。
僧眾問:"你在做甚麼?"
達摩回:"我要把瓦片磨成鏡子。"
僧眾說:"瓦片怎麼可能磨成鏡子!"
達摩又回:"那麼靜坐又怎麼可能成佛?"
這段公案,就是達摩針對上述的弊病所做的破斥。

後來禪宗在中國流傳甚廣,有很多上師為了幫助弟子開悟,用了一些強烈的手法。像是突然給弟子當頭一棒,弟子在驚嚇中經驗到一片空白,並且趁這個機會引導弟子去破除妄念。而西藏大圓滿法中的追擊三要,就是上師搥胸大喝,來達到同樣的效果。

而後期,也有許多人讀了一些高僧大德的書籍,或四處走訪參禪。這些人知道很多,但也固著在那些認知上,卻無任何的實際體悟。因此有些禪師為了去破除這些原本的認知,來真正達到心靈上的體悟。或者引發重新思考,會採取一些獨特的言行舉止。但這些方法都是因人、因材、因時、因地而採取的手段,並不一定適合每個人。

但到近代,有些人認為自己是要幫助弟子破除自我,所以用激烈的語言攻擊自己的弟子。或是不斷故意以挑釁的方式,碰觸弟子的心靈傷口。美其名是要幫助弟子破除自我,或學修忍辱。而當弟子表達自己受傷或是憤怒,或是萌生去意。就更對這些弟子大肆嘲諷。說他們自我太強,不可受教。但實際上只是滿足自己當上師的欲望,此為狂禪之一。

另外一種人自稱自己心中無罣礙,早已無分別念。明明心中貪嗔熾甚,卻口稱自己"酒肉穿腸過,佛祖在心頭"。行為上學起了濟顛禪師,但內心卻無半點清明。自稱開悟成佛,他人閒言兩句就暴跳如雷。明明心中貪財,卻還說這是幫你消業障。此為狂禪之二。

以前有個故事,說有個婦人一心修行,每天花很多時間唸佛。有次,婦人在念著南無阿彌陀佛時,突然想到爐灶上沒收乾淨,連忙叫兒子去生火把螞蟻燒死。然後又繼續念著佛號修行。這到底是在修甚麼,說真的我不清楚。

類似的案例,四月看過太多。只能說,學佛不是只學習外在的儀式,當中的內涵更為重要。雖然我們可能在過程中有些許的體悟,但是否真的証悟有待考驗。

就如同南開諾布仁波切一次在法會中,提到很多人都認為自己根器很夠,都想追求高等法,如大圓滿法。而忽略生圓次地,甚至四加行這類較低等的法。
「但是人把自己看低一點會比較好。」南開諾布仁波切如此開示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re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